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和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基础知识扎实,系统地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兼备自主学习、外语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研究、检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体结构,船体制图,船舶阻力与推进,船舶设计原理,船体结构强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技术等。

  

二、中乌合作办学项目

项目基本情况

江苏科技大学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举办的中乌合作办学项目,专业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 081901H)。2012 年获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32UA2A20121233N),2015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201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有效期延长申请评估。2016年,该项目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该项目为国家计划内招生,学制四年,学费2.64万元/学年/生。

项目特色

    1. 中外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系江苏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排名全国前六,在教学中侧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的课程设置,同时着重现代造船模式的培养;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是老牌的造船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实力雄厚,侧重船舶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海洋工程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军用船舶的设计和建造理念。

    2. 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外优质资源并获得国外学位。项目学生入学后同时在两校注册学籍,四年均在国内学习,项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的授课由中、乌双方共同完成,乌方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学生在江苏科技大学学习期间,有机会赴乌方大学进行短期交流与访学。完成四年学习后,学生可分别获得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文凭与学士学位及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的学士学位。乌方学位证书获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认证。学生可真正实现“不出国的留学”。

    3. 毕业生具有优良的工程师素质及国际视野。项目侧重掌握军船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毕业生既具有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在船舶尤其是军用船舶方面的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又掌握江苏科技大学在船舶设计制造方面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具有良好英语运用能力及国际化视野。项目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以上。

  

三、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国内外各大船级社、研究院所、船舶企业和海事管理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运管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国海事局、中国船级社、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支队(水上交通执法、审图员、验船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等(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扬子江船业集团、象屿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等(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四、名师风采

 

尹群,男,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研究,目前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工艺力学学组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等职,江苏省精品课程“船舶结构力学”负责人,擅长“船体结构强度”、“结构动力学”等多门主干课程教学,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荣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朱仁庆,男,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现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江苏力学学会理事等职务,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运动性能预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基础项目等20多项,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编著出版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

陈悦,女,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设计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船舶设计原理等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及首批江苏省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主要成员。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高校首批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教改及课程建设项目3项。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其中,省重点教材2部。曾获首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科)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创新作品”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在《Polish Maritime Research》《中国造船》《船舶工程》等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收录1篇,EI收录1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转让4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