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需求,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素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必需的热、机、电及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技术技能,能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船舶主辅动力机械及地方能源领域的发展与需要,综合素质高,并具有较强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热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基础)、船舶主辅机知识领域(内燃机结构与原理、船舶辅机、蒸汽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原理)。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船舶生产与设计单位、骨干造船厂、船舶主辅机生产厂、动力系统设计与生产单位、船检、船级社、能源应用研究等工作单位。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国家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设计师、工程师)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陈代芬,男,1982年生,博士/教授,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负责人(能源动力)、江苏省船舶绿色动力及节能减排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兼任中国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理事、国际能源署IEA Annex 37 Member、英国IMarEST 海事协会Member等,并兼任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多个SCI期刊编委/编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香港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等大学访问学者/副研;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光伏、制氢、储能、新型燃料动力等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青年、科技部专项/国际合作交流、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子课题)、江苏省创新支撑重点/面上、省科技示范、、中油管道研究中心等科技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件(含境外3件)/标准1/专著4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ACS Energy LettNPJ Flex ElectronAIChE JAppl EnergJPSEnerg Convers ManageInt J Hydrogen EnergyNano ResearchJ Energy Storag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 40余篇,ISI总被引1500余次,H-index=20

教学上,承担工程流体力学、高等流体力学、新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与应用、轮机与动力工程导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出版教材/专著4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二等奖),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设计大赛一等奖、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三等奖、高新区杯启东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氢能大会优秀论文奖4项、镇江市优秀科技论文(专著)二等奖4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5项等,多次获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至今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40余人,毕业生分别就读/就业于东京大学、丰田、比亚迪、蔚来、中船712、中航锂电等技术研究中心。